金正恩或許是邪惡的獨裁者,但他不瘋,也不想自取滅亡

金正恩或許是邪惡的獨裁者,但他不瘋,也不想自取滅亡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說離間美國和韓國的長期關係是金正恩戰略的核心,那麼中國的「以凍結換凍結」方案就正中其下懷。

文:Joseph S. Nye(哈佛大學教授,著有《美國世紀是否結束?》)

最近,北韓測試了其火星-15彈道導彈,導彈飛了53分鐘,最高高度4,475公里。其扁平飛行軌跡使金正恩的政權獲得了打擊美國東海岸的能力。儘管其尚未表現出具備能抵抗大氣摩擦的重返載具的能力,但北韓宣稱它已經掌握了核打擊能力,並成為成熟的有核國家。

和此前諸任美國總統一樣,特朗普(Donald Trump)也說過這種狀態是不可容忍的。那麼,現在怎麼辦呢?

在轉向政策之前,釐清一些和清晰的分析交織在一起的傳說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金正恩或許是邪惡的獨裁者,但他不瘋,也不想自取滅亡。到目前為止,他在這場高賭注賭局中一直壓美國一頭,但他也明白,與美國進行核交易意味著他拼命保護的政權的末日。

其次,美國中了金正恩誇大火箭賜予他力量之計。畢竟,北韓獲得核武器已有十多年;用其他手段,比如船載,也可以把它們打到美國東海岸或西海岸。

第三,在這個「膽小鬼」(bluff and chicken)博弈中,地理給了北韓本地升級優勢。用其部署在邊境附近的數以成千上萬門大砲,北韓可以通過常規手段將距離不遠的韓國首都首爾夷為平地。美國在1994年計劃發動先發製人打擊摧毀北韓寧邊鈽處理設施時就發現了這一點——此時北韓還遠未獲得核武器——其韓國(以及日本)的盟友們對常規報復的威脅噤若寒蟬。

從政策角度,中國提出了用「以凍結換凍結」的方案控制北韓核野心。北韓停止一切核和導彈測試(很容易驗證);這不會讓北韓失去有核地位,但能減緩其核武器的發展速度。反過來,美國停止一年一度的美韓聯合軍演。美國可以保留在北韓違反測試禁令,或出口核材料的情況下重啟軍演的權利。

有人認為這是個好交易,但這取決於你如何評估金正恩的目標。如果他想要的只是安全,我們可以不管他,可以簽訂和平條約,放鬆制裁,讓經濟增長逐漸改變北韓政權(就像中國那樣)。

但金氏王朝統治下的北韓不是一個現狀型力量。自1945年以來,它一直是一個異類:一個世襲制共產主義獨裁政權,其合法性建立在其自封的北韓民族主義捍衛者的基礎上。到目前為止,它在於韓國的經濟競爭中處於下風,但它希望核地位能夠改變這一平衡。

塔夫茨大學的李晟允(Sung-Yoon Lee)最近警告說,「對北韓來說,威脅美國是一個孤立和壓制韓國的不容談判的手段。金正恩政權通過這樣做來尋求保證其長期生存。」

如果說離間美國和韓國的長期關係是金正恩戰略的核心,那麼中國的「以凍結換凍結」方案就正中其下懷。這不但不能降低風險,反而可能讓北韓更加大膽地回到用常規手段施壓韓國的老路上去,就像2010年其擊沉韓國護衛艦、殺害46名水兵並佔領韓國島嶼那樣。

美國的政策選項十分有限。其一是有限使用武力。陸軍中將、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在多個場合表示,如果外交手段失敗的話,發動預防性戰爭也許是必要的。但即使定性為有限打擊,「斬首行動」或導彈打擊能保持在「有限」限度內嗎?如果不能的話,傷亡可能會達到數萬人甚至更高。

制裁仍然是一個選項,但到目前為止,制裁沒有形成足夠的壓力迫使金氏政權放棄其眼中的關鍵戰略資產。中國的外交和制裁也很關鍵,但到目前為止中國有所保留。中國沒有切斷糧食和燃料供應。中國不喜歡金正恩,但也不想其邊境出現混亂——或美國人。

可行的方案或許類似於冷章時期的「GRIT」,即逐步減少國際制裁:美國向中國保證其目標為有限性質,並同意與中國人協作行動。美國人不會接近鴨綠江,從而導致中國向北韓戰爭時那樣出兵干預。反過來,中國運用其經濟壓力和外交手段凍結北韓武器測試所造成的緊迫的威脅,但不要求美國凍結武力。

美國日後減小行動規模的可能性取決於北韓對韓國的行為。如果北韓接受與韓國改善關係,美國可以提供和平條約談判的機會。美國和中國接受北韓的事實核地位,但聯手堅持半島無核化的長期目標。北韓同意停止測試和一切核材料出口。如果北韓反悔或破壞協議,中國以實施糧食和燃料制裁為威脅。

這一以中國為中心的一籃子方案可行性很高;但如果失敗的話,美國也不應該恐慌。既然它可以威懾蘇聯不入侵孤懸在外的西柏林長達三十年,自然也能威懾北韓。美國應該通過與韓國和日本的聯盟來增強其威懾和防禦力。美國在日本駐有近50,000人的部隊,在韓國也有大約28,000人,這意味著擴大威懾的是可信的。金正恩要想殺韓國人和日本人,必然也會波及美國人,而他肯定知道,這意味著他的政權的末日。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5 - 理解北韓威脅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